福田班筆記

福田班筆記,並非詳盡記錄全部內容,只將心有所感/所惑的部分記錄下來。

許多道理和故事,早都聽過,可是聽法師講出,又有一番深刻的領悟。這可能就是善知識的修行功力。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文字內容在有效溝通中所占比例不超過10%,也就是說, “說什麼” 對聽眾的影響最多10%,另外的90%來自於 “怎麼說” 。

________

1. 

以佛心看人,人人是佛;

以鬼心看人,人人是鬼。


很多時候起煩惱,指責別人的時候,靜下心來想想,似乎同樣的話也可以用來指責自己。寬容包容別人的時候,也是在善待原諒自己。法師說,據他觀察,常喜歡指責別人的人,經常是自己的煩惱也很多,而一些特別有修行的人,總是隨時隨喜讚歎他人。但是問題來了,看到別人做的不對,如果不想姑息縱容,而和顏悅色的指出又沒有用處,怎麼辦?低眉菩薩,怒目金剛,壞人還是要有人做的,只不過一要問自己一句 “值不值得”,二是更要檢醒自己的內心,有沒有起心動念,起煩惱。觀念的轉換最重要也最困難,善念在心裡面的時候,善的言語和行為都會自然的發生,而惡念 (煩惱和妄念)升起的時候,也是很容易從言語和行為顯現出來。


________

2. 

佈施~不求回報


法師講了個故事,有天森林大火,有只小鳥擔憂森林中的眾生受苦,就飛去遠方的水源,用羽毛沾水,再飛回森林上空灑水救火,這只鳥的善舉終究感動了龍天護法,降雨救了森林大火。這只“傻”鳥是釋迦摩尼佛久遠的過去輪回中的一世。我們大部分人可能沒有釋迦摩尼佛的福德,所作所辦也未見得能感動到龍天護法加持而達成一個 happy ending。但是發善心善願時,慈悲和智慧的種子可能就在心中了。


________

3. 

忍辱,另譯 ”無畏安隱“ ,

即遇到困難阻礙危险,心能安定不動。



________

 4. 心六倫~

家庭,校園,職場,

生活,族群,自然。


心六倫中,我覺得最難的是家庭,因為畢竟面對其他事其他人,“頂不順” 時都可以說句 ”yeah, whatever" 或者乾脆 "screw you",但是家人,始終是要面對的,因為 “冇得撿”,可家人常常也是給我們最多煩惱的,因為始終都是在意的。法師說了兩個詞 “感恩” 和 “珍惜”。
這一世身為親人家人,終究是前面累世的緣分或是宿世的糾纏,即是有緣,不如善待,最多終歸幾十年。


________

5. 

入禪堂


禪修入門的課程,聽常禪法師講過一次,這次又聽常展法師講了一次。每位法師講的都不同,每次都有新的收穫,真真是 “一期一會”。


法鼓山的法師經常會講一個 “福慧雙修” 的道理,就像鳥兒的兩隻翅膀。禪修就是修慧的方法。學佛以來愈發體會到 “智慧” 同我們通常講的 “有學問” 是兩回事。


常展法師引用了聖嚴師父的一段話 “如果離開了禪的修證,一切的經教只是普通的學問” , “佛法固然多從義理的解門而入,但更重要的卻是修行與證悟的經驗”。

普通的學問,知道了懂了學會了,就可以了。但是佛法是要  “證”  要  “悟”  的。生活中常會面對一種狀況  “道理我都懂,但是⋯⋯”  。有些事情,我們能騙過全世界,說無所謂或者已經放下了,卻唯獨騙不過自己的心,到底“意難平”。


就我個人來講,禪修的目的總結起來只有三個字 ~  

“ 伏煩惱 ”    

生活中,不喜歡的人或事總是會出現而且躲不掉,喜歡的卻常常會失去或者得不到,所以才有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其實也明白,躲不掉的壞事就應該面對 let it be,失去的或者得不到的就該放手 let it go,畢竟想要的不一定需要,需要的不一定能要,能要的也可以不要。但是⋯⋯要知道我們那個不滅/不失/無還/不雜/無礙/不分/超情 /離見的真心是很細緻微妙的,細緻到一句話,一首歌,一個不經意的瞬間都會讓我們起心動念。而我們的那個被愚癡蒙蔽了的意識卻很粗糙,又最是軟弱無能又壞脾氣,逃避的功夫卻是一流,遇到問題扭過臉去假裝看不到,再附庸風雅的說幾句 “隨緣放下” , “閒庭信步,雲卷雲舒”⋯⋯等等,就假裝沒事了。可這一切,騙得了人,騙不過佛,妄念雜染始終是在的,身體有生老病死,妄念卻隨我們永生永世輪回流轉。


禪修更像是找個安靜的地方,與自己本心的對話。讓身 體放鬆,讓念頭止住,尋找探求本心。如果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說,可能就是探尋潛意識裡的東西。心理學認為,人只有在潛意識裡接受了某種觀念,才能轉化成主動的行為。書上看的或是聽人講的道理,終歸只是意識到了這個道理,可要說服自己的潛意識也接受,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這禪修需要的是經年累月的功夫。以我們凡人的靈性,放鬆身體都困難,卻只喜歡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法師說我們廚房都沒入過,倒是會煮速食面,以為這就是化繁為簡了。


我自覺根性是最愚鈍的,不敢奢求入定。不過坐禪次數多了,偶爾也能體會到一種  ” 輕安 “  的狀態,不是大起大落的狂喜,也沒有太多心理波動,也並不攀附外力外緣,似乎是由內而生的一種淡淡的喜悅心情,不過那種感覺總是很短暫也很微弱,想要抓住的時候就已經消失了。


比起古代,現代生活的感官刺激愈發強烈,例如古代沉迷墮落的貴公子們聽的小曲兒,在現代來看都是修心養性的高雅藝術。所以現代人  “ 輕安 ” 的狀態越來越少,卻越來越多強烈的感官刺激或是欲望得到滿足之後,更加失落迷惑的心情。


禪修終歸是修行的一種方法,始終離不開佛法的指引, “正定”  需要  “正念,正見,正思維” ,否則入了魔道都不知。


就像煮飯,佛法經教如同米,禪修或者其他的修行法門如果煮飯用的一應器具。如果只有米,不煮,終歸是沒有飯吃的。可架好鍋,開了火,不放米,也是不行的。而如果放的不是米,是砂石或者有毒的食材,就更危險了。而且煮飯是需要時間的,慢慢煲出來才有味道。再好的米,再好的鍋,也不能瞬間就煮好一鍋飯。修行也是一樣,終究急不得。


文・錢演湘|2015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