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隨着木排走

各位菩薩:大家請坐!今天監香未能反應過來,因為平時我是站在前面,現在突然站過來中間。這就是無常,凡事沒有一定的規則。

今天很歡喜可以來和大家一起共修。今天我一早從台灣法鼓山總本山搭飛機回香港,用完午齋後又從香港乘船過來澳門。為什麼我要回總本山呢?因為法鼓山僧團每年這個時候有個“結夏”。在佛陀時代,“結夏”長達三個月。原因是,這三個月的印度比較多雨,這段時間出去托缽很不方便,所以便不出去托缽,留在精舍內“結夏”。這樣,大家聚在一起精進修行至三月後,即農曆7月15日,這一天稱為“佛歡喜日”。

在現今的社會,僧團不可能安排所有法師在這三個月都回去“結夏”,假如這樣的話,所有的教育活動、所有的禪修活動都要暫停,這個做法在現代社會比較難做到。所以僧團就採取輪流的制定,就是法師們輪流回去參加禪七,一個禪七、兩個禪七、三個禪七或禪十,加起來共一個多月的時間。

我這次回去參加最後一梯次的禪修活動,這些都是共修。我回去後感受到共修的力量非常強大。為什麼呢? 因為平日都是一個人修行,回去後和幾百位法師在一起修行,能感受到那股非常強大的力量,所以師父時常說:「木頭隨着木排走。」 

大家聽得懂這句話的意思嗎?就是說,木頭被砍下來後,是利用河水將它們運送出去的。把它們一段段推進河裏,木頭就並排着互相推着走。意思就是說,人也是一樣,一個人修行時,剛開始的時候,是很精進的。普通話有句說法:「學佛一天,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學佛九年,化為雲煙。」剛開始學佛時,很精進,好像佛就在我們眼前一樣;過了一段時間後,佛就好像在天邊;再過一段時間後,佛就化為雲煙,看不到,心中沒有佛了。 

大家剛皈依的時候是不是很精進的呢?但如果沒有在一起共修,比如沒有回中心共修,或沒有回來做義工,平時都是自己一個人看佛書、打坐和在家誦經,大部分人都比較難持久。有些菩薩是可以做到定時定量,這是比較少的,非常難得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會隨着時間久了而慢慢懶惰下來。本來一天打坐半小時,慢慢地變成坐了五分鐘後覺得很累便睡覺去了。念佛不久便打開電視機來看,結果手裹握着念珠,眼睛卻望着電視機,慢慢受着環境的影響,人變得越來越懶惰。 

回中心共修,不論是每個月第一個週四晚上的觀音法會也好,或是每週四晚上的共修也好,大家就像回來充電一樣。充了電以後,大家便可以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持續、更加踏實地過每一天。yes 

修行不一定要在中心,回中心充電是為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去深化、去內化。如果在中心是一個好人,離開中心後變成另外一個人,那會很奇怪,變成雙面人或多面人。這都不是一個佛弟子。佛弟子只有一個臉孔,就是學佛的臉孔,學佛的心。我們拜懺就是籍着觀音菩薩的法門來淨化我們的心靈。

還有,我們需要慚愧心heart。大家剛開始學佛時,都會覺得自己這一輩子都是光明磊落的,沒做過什麼錯事;但是,雖然沒犯過什麼大錯,因為自己的習氣、脾氣、情緒或慣性,我們有時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他人,我們身體所表現的行為和語言傷害了他人,但我們不知道。當我們學了佛以後,慢慢地對自己更加認識了,便開始認知到自己的行為和語言傷害了他人,慢慢學佛久了,就會帶着慚愧心、懺悔心來學佛,人會越來越柔軟。如果一個人學佛後,人變得越來越懶惰,講話越來越大聲,常和人辯論,這個人是退步了。學佛越久,人會變得越來越柔軟,語氣越來越柔軟,身段也越來越柔軟,這才是真正的學佛人。 

常炬法師說:

所以要鼓勵大家,多把從中心學習到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內化它、深化它,才是我們真正的生命。要不然,我們所學到的都只是一種知識而已,“講時天下無敵,做時有心無力”,那就非常可惜了。這樣,我們所學到的只是一種知識,不是對生命起淨化作用的佛法。

學習佛法是要淨化我們的生命,如何淨化呢?就是慢慢開始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習氣,認識自己應該改進的地方,慢慢用柔軟的心、用懺悔的心、用慚愧的心去改進它。 

來中心學習或做義工,凡是遇到什麼不順眼的人、事或物,全部都是因為自己的我執。因為自己心境不平靜,心裡有很多煩惱,所以你所見到的人、事、物都很煩惱。

佛陀看不到這個五濁的世界,因為佛陀以佛心來看這個世界,看到每個人本具的佛性。我們看到的是五濁世界,看不到每一個人的佛性。我們只看到每一個人表面的行為,那是一種表像,看不到人的本性。而我們不斷地對這些表像起煩惱,起貪、瞋、癡。在這裡看到不順眼的人或事,便起瞋心;自己喜歡做的事便拼命去做,起貪心。喜歡掌法器,便希望能夠天天打,不讓你打心裡便覺得不舒服。喜歡打坐而沒機會打,要做其他事情時便起煩惱。本來是來修行,卻變成來修貪、瞋、癡,這樣就很可惜了。

所以我和大家共勉yes來這裡凡是遇到不順眼的人、事情或環境,就是自己修行不夠,要懺悔、要慚愧、要學習更加柔軟。這個過程需要時間,自己慢慢調節自己,不是調節他人。這是聖嚴師父對我們的鼓勵,今天就在這裡和大家一起做個簡單的分享。阿彌陀佛!


2013.07.04 常炬法師講於觀音法會 │ 陳華卿整理


註:

“結夏” -佛教術語,也稱為結夏安居。印度的雨季期間,佛陀為了避免僧團遊行乞食的困難,不受蛇類蚊蟲的侵襲,以及避免傷害到草木蟲蟻,故模仿印度當時沙門的習慣,而制定此一規定。在安居時,僧團的成員聚會在一起,一同誦戒,糾正彼此的行為,同時分享修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