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中覺察課堂
舉手投足是日常,在動中覺察課堂 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以下簡稱ATM)裡面,可以學習以輕鬆不費力的方式更好地運用身體,舉手投足都有著幫助改善人體與心態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
遺 傳、教 育 和
自 我 教 育
這次工作坊內容取材自費登奎斯教授的課程,「動中覺察」一書,書中前言有引述:
// 我們依據自我意象(self-image)來行為處事。不僅如此,這個主宰了我們一舉一動的自我意象,會受到遺傳、教育和自我教育這三項因素不同程度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承襲自遺傳的部分是最不可改變的。每個人與生俱有的生物特質──神經系統的形貌樣態和能力、骨骼結構、肌肉、組織、腺體、皮膚和感官──早在建立任何個體的獨特性之前,就已經由生理遺傳決定了。而他的自我意象是在一般的經驗過程中,透過自己的行為和反應所發展出來的。
教育決定了一個人的語言,並建立他在某特定社會中,普遍的共通概念與反應模式。這些概念和反應會依個人出生環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這些並非人類此物種所具有的特性,而是某特定族群或個人獨有的。 //
動中覺察 2017年由心靈工坊重新作中文翻譯出版
覺察力為重心的訓練,過程中以各種動作,更深入的認識自己,每一組的動作可以從很單純、基礎的舉動,至到非常複雜、困難,甚至花巧的動作。透過這些複雜的動作而對自己的身心有更細緻、深入的覺察與認識,進而發現更多的自己、發展更多的潛在力量。
這次邀請Feldenkrais Method™ ATM 動中覺察課堂導師 Ka Man 葉嘉文先生,他是一位澳門本土劇場工作者,現任「卓劇場」聯合藝術總監。演員,劇場導演,戲劇導師,曾於 Goldsmiths College,University of London 攻讀 ‘MA in Performance Making’ 課程。早年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表演系,修讀藝術學士學位獲一級榮譽畢業。及後任教於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主要教授「表演」、「默劇」、「發聲與演講」以及「青少年戲劇」等課程。2005-07年間擔任戲劇學校校長一職。期間先後參與由 Eugenio Barba、Philip Gaulier、David Glass 及 Wlodzimierz Staniewski 等著名劇場導演及表演訓練導師所主持之工作坊,以持續深造。一位熱衷於戲劇教學演者,在意大利一次參與動中覺察中得到啟發。
葉嘉文一再強調,
重點比較不在於「動作」,而在於「覺察」。
____________________
身 心 整 合
在愉悅而不怕犯錯的環境裡,即使是單純的動作如伸手、站立、擺動骨盆、轉動肩膀等等,若是細細覺察,可以感覺到看似單純的動作,其實牽動到全身各個部位,甚至牽動內在、情緒、感受。
當中動作複雜的課程,目的也不只是得到動作更流暢、優雅的能力,更是要覺察的過程中,往往對自己會有很多新的發現,包括身體的、心理的發現!有些發現是當場就體會到的,有些是結束後慢慢蘊釀、展開的,也有些是日積月累之後成形的,種種的發現,有助參與者發現自己的特質。
這項活動,由每組6人參與,分4組進行,年齡介乎25-55歲,過程當中學員發現,身與心整合的敏感度,首要建立開放的心,愉悅地投入每一個動作,簡單平躺在暖和的地板上,慢慢地輕微的提起手臂和大腿,回到嬰兒學爬行的狀態,這覺察力曾經俱有,現在是變得如此陌生,經過仔細地對身體和心的重新調節,體會放鬆的感覺,有部份參與者對身體的舊患獲得改善,也算是整合的額外效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Atre
最近,桌劇場製作了一本袖珍雜誌 The Atre,創刊號介紹了ATM://「這個練習如此簡單,卻能如此巧妙地引領他人去創造同樣風格的練習。它以精巧的方式開發你的身體,以心智及感官知覺分別去覺察身體左右兩側。身體的感覺變得更細緻了,然後,身體的一側激發著另一側,彷彿由此開啟了一種良性競爭的循環。」
劇場表演者,最觸動我的地方,他是一個媒介,在現場連結起觀眾與想像
然而在這個充斥物質、資訊、戲謔、功利的這種無型、感性、內在社群的連結還會被需要嗎?假若表演者可以向公眾問一道問題?他會想問什麼?
假若不是以表演作為專業的觀眾,能有機會多點認識表演者的訓練的話,會否也和表演者一樣對自己的身體,以至生活有多一層的啟發與體會。觀眾與想像的關係是否還會有共學,甚至共生的可能。
__________________
2021.03 - 08 動 中 覺 察 工 作 坊
繪圖:葉嘉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