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逼中放鬆


近距離接近佛學系的出家法師,就是在那次《學佛入門》下課之後,我見同學們都留下來幫忙拖地板,洗杯子,而地下室的佛像前,剛巧有幾個人席地而坐,圍成一個圈圈,我好奇的跟著坐了下來,聽他們跟法師的對話,其中有一位女士似乎活得不快樂,不斷提問關於她對禪修的不理解,和生活上的瑣碎事,只記得法師淡淡然地對她說:

「你試試放自己七天假,上山參加七天禪修營,在這七天做簡單的事,全心全意聽別人的體悟,這些體悟是別人良好的經驗,更需要聽師父的話,期間可能有一刻,突然感到有一陣喜悅,有一陣光明、詳和、安定的歡喜,這歡喜不一定能持續,但是,它可以在你回到生活軌跡,遇到不順意的時候,你要回憶那次很安定的感覺,這樣,你會比較容易理解禪的內在意義,而不是單單從文字的解讀。」說到這裡,有幾個人面上顯現一抹光彩。


這是一個頗特別的回答,也許,這就是"靈光乍現"。本著儘管一試的心態,參加了為期十天的《生命自覺營》,這期間讓我想起一些事情,有些找到答案,有些沒有答案,在離開的一天,心情莫名的輕鬆。


我,仍然是我,回來之後我又繼續在紅塵中打滾,偶然又會想起那段在山上青菜白飯的日子。回家後也斷斷續續的嘗試打坐、讀經,生活如常,比較明顯的分別是,與家人的關係和諧了,我知道是我主動了,主動關心他們,主動作善意的回應,就好像在山上出坡勞動的爽快,也可以說是意外的收穫。


有天收到通知,曾參加自覺營,可繼續在香港進行工作坊,內容關於中國佛經。我想要深入佛經的含義,又去參加。《浄行品》是唐朝的文獻,大概在佛滅後500年,公元2~4世紀間結集,公元7世紀由印度傳來中國,是《華嚴經》裡面第十一品,簡單來說,遭遇日常的大小事,都要發一個好的願,轉化想法;菩薩的心,永遠都在向好的方面想。巧合地,指導的又是那位教授《學佛入門》的法師,他個子不高,瘦瘦的,聲音小,話不多;但常常提醒學員要練習,練習將觀念變成方法,法師剛柔並濟,有時像一個巨人,有時又像弱不禁風。我嘗試前往上課的時侯,回憶起在山上的風景,雖然舟車勞頓,每月一次的週末來跟法師見面也是挻舍意的事。我喜歡文學和武俠小說,所以讀《浄行品》的時候,感到滿滿的樂趣。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免其迫逼・


生活迫人,在匆忙往返的車路上,讀一讀浄行品,心,會產生一份悠然自得的感覺,經文由第一條至最後《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共有141條,內容當中,對很多細微的舉動都有落墨,願望廣大無邊。佛教講"起心動念",每一個動作都會產生念頭,究竟是意念影響動作,抑或動作控制意念?回家後我嘗試在日常動作中,想起淨行品~比方,洗手的時候,《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當水接觸手的時候,水的色澤清澈,手也覺得很清涼,洗手也感到快樂。

有一位男生,分享了一個日用方法~

他有懶床的習慣,所以用手機録下了自己的聲音,每日清早,原本鬧鐘的聲音就變成~

《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自然地,不再拖延了。


法師也要求我們,自己創作21世紀的淨行品,有位小女孩說:《若食飯時.當願眾生.都有飯開.永不餓倒》

有位職業女性說:《若見挖路.當願眾生.越過障礙.增長智慧》

我說:《若遇塞車.當願眾生.四通八達.修行無障》

法師說:《滑手機時.當願眾生.滑來滑去.不會滑倒》,生活從今多了優雅的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