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啟後

聖嚴師父還在時,希望把禪宗的教化作一個完整的整理。曾寫過一句話:「中華禪法鼓宗萬行菩薩的宗旨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出自《金剛經》,也是「中華禪法鼓宗」的中心。

師父的使命和責任

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時,各歷代的祖師都有他們自己寫翻譯的經典,所以他們把自己習慣或專門的經典發揮,發揮之後在中國各地裡面就化成各種的宗派。現在這些宗派有四個已變成祖傳,分別是禪宗、淨土宗、律宗和密宗。師父的一生致力禪淨律密乃至各宗各派的教義跟教行,包括是道理、修行、觀念。另外他注重宗派的歷史,因為了解傳承的歷史才能一脈相承。

發願一生為佛法的使用做研究

1/童年接觸佛法時發了一個願:「佛法這麽好,知道的人那麽少,誤解的人那麽多。」

2/攻讀博士學位,一生為佛法的使用做研究,而非學問,這樣大眾才能使用佛法。他為使中印佛教得到注重,又融入現代生活中,並為了使現代人理解因時空變遷所運用的文字和風俗習慣, 把古代經典的文言文白話化,把它變成。代入能理解的語言,文字和表達方式。就像剛才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聽起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但是又不知道為甚麽,於是師父把它白話化,希望大家應用佛法而生智慧,他畢生一心一意在做這個事情,是他的使命跟責任。

教人解脫

佛陀在印度的時候本來是王子,後來看到世間的生老病死,所以他想要解決眾生生老病死的苦,從生死和煩惱當中解脫。佛教剛開始時,教人「解脫」這件事情,怎麽解脫煩惱,怎麽解脫生死輪迴。在佛陀圓寂後,他的弟子—印度的大小乘僧以至中國歷代的大善知識,他們把佛陀教義的部份整理、修證、然後體悟,再化為文字,這樣我們今天才可以學習。

在地區性產生的教化是共同的

現在的佛教主要有幾個傳統體系: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他是中國人,所以學習漢傳佛教,就是承先啟後。在1985年,創立中華佛學研究所。中研究所是培養佛教的青年人來研究佛法,就是剛才提到的所訓「立足中華,放眼世界,專精佛學,護持正法,解行互資,悲智雙運,實用為先,利化為重。」

研究得出,漢傳佛教實則是使用印度佛教根本的思想,肯定藏傳佛教的波羅密,以漢傳佛教做立足點,漢傳佛教的優點是甚麽?就是它的有消融性,包容性,跟適應性,以及人間普及性跟被社會的接納性。所以師父主要是把印度佛教,也包括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當做是漢傳佛教的源頭佛學,拿來滋潤漢傳佛教,然後漢傳佛教就可以發揚光大在現在和未來的世界,因為這是師父想要呈現他的使命和責任。

發心培育龍象

2006年僧團開辦僧活營,師父為僧團上課,及帶他們環山,把法鼓山的建築目的、取名用意都導覽一次,後來每年都辦一次導覽。環山到來迎觀音時,師父說,以後這邊叫象山,然後問:「鼻子在哪裹?」,當大家都在思考時,師父說:「有善根的人才會看得懂。」法華鐘那邊叫做龍山,那邊像一條龍,象山跟龍山,為了培養龍象而存。

環山後師父為僧團上了「承先啟後」這堂課,法鼓宗存在的意義跟使命就是承先啟後,人類的歷史文化其實也是承先啟後,我們應用先智先賢的智慧,來走出新的路。

佛教的發展流佈

佛陀圓寂後佛教開始發展,佛陀的弟子很多,佛陀跟他們講說,為了要把佛教傳揚出去,所以不要走在一起,您們要分開走,各自把佛法傳揚和發展。佛教在印度發展成小乘阿毘達磨,大乘三系的中觀、唯識、跟如來藏。這四個系成為主流,其實還有一些其他系,因跟隨發展的弟子較少,而沒變成主流。按地區來看,傳到南方現今泰國、緬甸和斯里蘭卡的南傳佛教;傳到中國、韓國、日本的漢傳佛教;以及傳到西藏的藏傳佛教。為甚麽會有南傳、漢傳和藏傳呢?因為這是接受當地背景文化的刺激還有因應當時當地社會的需求而發展。就像法鼓山想到香港道場,就有一個茶禪,還有頌鉢禪。這些發展很好,因為適合香港的方式,也適合學習,因為就是香港本來就文化藝術集合,非常適合香港的發展。

大乘小乘的比喻

漢傳佛教是依據印度的大小乘佛教發展出來的。佛陀在世時候講解脫,解脫像騎單車,可以自己一個騎也可以載人,開更大的車子像汽車可以載4個或5個人,想載更多人,開更大的車子像巴士甚至港鐵。開港鐵跟騎單車的不同,單車是您一個人解脫,開港鐵就很多人跟您一起解脫。

如來寶藏

中國的漢民族,乃至今天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對於如來藏佛教思想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對於中觀、唯識,那是較偏於學問的、偏思辨的宗教,便不容易成為普遍信仰和實踐。中觀、唯識比較理論,講空觀和般若思想,唯識把煩惱很詳細分析。至於如來藏思想是甚麽?藏的意思是寶藏,指所有的眾生都含有如來藏,就好像寶石和鑽石之類。還未開採的時候,外面看起來像石頭,如果有一天您撿到它並敲開,會發現裹邊原來是寶石。所有的眾生都跟寶石一樣,被很多東西包住,這個修行的方式是要我們用修行的觀念和方法,把自己的佛性呈現出來。

禪宗

佛教到了漢地時變成很多宗,其中現在流傳最完整的是禪宗,漢傳禪佛教其實就是禪宗,主要讓人平安、更加穩定、更加集中,並變得更有效率。在佛教上呈現如來藏思想。漢傳禪佛教最特別的特點是素樸化跟生活化。中國自古以來都喜歡簡單,禪宗亦然,「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漢傳的諸大善知識們為了使後世明白,把瑜珈跟道教放進,融合在佛教裹面。當到寺廟參訪時看到擺了很多佛、觀音、菩薩、關公甚麽都有。如果我們沒有暸解歷史的傳承,可能會分不清楚佛教、道教、還有瑜珈。舉一個例子,常寬法師曾去環山行腳時,問身邊的菩薩:「您們家信不信佛?」他菩薩:「信啊,我們都信佛拜佛的啊!」我問:「那您信甚麽佛?」他說:「佛誕節啊」很高興能夠聽到他這句話,後來我想,未來佛啊。

法源

在承先啟後的影響下,漢傳禪佛教進入了法鼓山的主體,法鼓山是怎樣繼承中國大陸的禪宗呢?師父出生在中國大陸的江蘇省,他的法源跟血源都是在這裹,他是繼承中國大陸19世紀「山林式」的禪宗,後來師父接觸到南傳、藏傳佛教的優良面及使用面,在日本留學六年時接觸日本的佛教,在那邊研究佛法,以及參加過只管打坐的禪七。越南的禪佛教的原因是與一行禪師對談及他的果元法師。這樣因緣令到師父他的禪法影響更寬廣,然後把這些融合起來,發展出法鼓山的禪佛教。 

師父的叮嚀

「法鼓山每一項硬軟體設施、房屋建設、空間用途、道路配置、景觀設計等,都是經過我及十方護法大德們費盡心血奉獻出來的,既然承先啟後,法鼓山的子孫,可以在此基礎上做得更完美、更好用,切不可為了表現個人的聰明意願,便廢掉了既有的,改變成自己想要的。那是否定傳承,而非承先啟後了。」 

這段叮嚀是為大家打預防針,因為擔心我們將來會亂來,所以先接種疫苗。師父帶弟子去環山,先讓大家知道為甚麽要建成這樣,然後取名這樣,意思就是讓我們知道它就是這樣,然後不要亂來。像大殿外的四個字:本來面目。

聖嚴師父2004年幫弟子上了4次關於中華禪法鼓宗的課,課題濃縮在中華禪法鼓宗,先講宗教,然後佛教,再講漢傳佛教,以及禪佛教。

法鼓山禪佛教的宗教師

宗教師是做甚麽?大部份人都知道出家人,師父定義這個名稱是希望我們能扮演宗教師的角色,一個是要我們實踐及傳揚漢傳佛教裡的禪佛教,而與現在的以及未來的世界佛教接軌,從而貢獻漢傳佛教,協助全球人類,不論是不是願成為佛教徒,卻都願意接受此非常實用、活用的生活智慧。

漢傳佛教的危機

原著書本所用的統計已是10年前,常寬法師從Google找到最新的世界宗教人數統計,基督教徒(包含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有19至20億,佔全球70幾億人口的三分之一,其後是伊斯蘭教,有11到12億,佔了百分之十,再來是印度教7到8億,佛教是3到4億。(看完資料,各位菩薩,請您們要發一個願,最少要把它由個位數變成2位數^^)

師父講這個數字的用義,是要讓大家知道漢傳佛教有哪些危機。當師父和法師們出席各種學術會議和國際會議時,發現佛教的宗教師很少,漢傳佛教的宗教師更少;反而是南傳、藏傳、日本南韓跟越南的出家眾比較多。並發現藏傳跟日本佛教的事業,他們的連繫跟傳承非常的強硬,漢傳佛教則是退步,我們漢傳佛教就是需要進一步維護。 

宗教主要的功能

宗教的功能有三:

1. 是讓人在徬徨無依、在無可奈何的狀況下有希望;

2. 在茫然不知所以的生活之中有未來感;

3. 讓人們身心能夠得到安定,社會得到和諧。

如果有深刻的宗教信仰,就會對身心的自然環境、生前死後、究竟我是誰,便不會有問題。一個人若能在宗教上得到答案,就會覺得生活有意義,也有生命有方向。

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除了他力救濟以外呢也可以自力修行,他力就是所謂的易行道,以依仗佛的願力救拔,配合自己的信願行而往生淨土,所以我們為了自己將來要努力念佛。難行道主要就是靠自力,用自己的力量修持六度萬行,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而達到福慧圓滿的佛果。

佛法的修學

佛陀在世時講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以及因果法,這是教理的基本。四聖諦是苦集滅道,修道是滅苦。修行歸納起來就是三無漏學「戒」、「定」、「慧」,佛陀的弟子們沒辦法全然普遍的做得一樣,所以漸漸有的特別重視於戒,有的特別重視於定,有的特別重視於慧,每一個弟子就發展出各自的篇幅,然後變成各個部派,這就是發展的佛教。就像現在香港都有分成各組,扮演不同的角色。 

漢傳佛教的特色

漢傳佛教的特色為了使大乘佛法的發揮,以佛學為基礎,以儒、道二學為輔助。

儒家是入世的,以人為本的;道家是出世的。佛教是講智慧,儒道兩者融合起來,包含入世跟出世,就是小乘的出世,大乘的救世,做到淨化社會跟淨化人心,行菩薩道。

漢傳佛教發展成八大宗:三論宗、淨土宗、天台宗、唯識宗、華嚴宗、律宗、禪宗和密宗,是祖師們推敲相關經典而發展出來。這幾宗裹面,有些宗派一些學問跟理論比較深,像三論宗、天台、唯識跟華嚴,學問很廣,因為深奧而難以應用。淨土念佛和禪宗很容易被大眾接受,因為禪宗講禪在生活當中,就像茶,禪宗有茶禪,是生活的一部份。漢傳佛教之中擁有僧團,也有眾多僧院和重視法脈傳承的就是禪宗。禪宗的宗師有法脈被代代傳承,中國人很喜歡傳承,再來就是禪定是所有大小乘,不管是哪個宗都會看到。漢傳禪佛教第三個特色就是融合宗宗精華,把所有其他的宗派都融合起來。在禪宗的寺院裹面,也有研究華嚴宗,也有研究天台宗,也有研究唯識跟三論,也有研究戒律。所以香港道場有禪坐共修也有念佛共修,禪淨雙修,也可以把這兩個結合,參「念佛的時誰」,也可以把念佛轉成禪修的方式。民國初年有位犁頭老和尚,他本來是念佛的,有一天他問他的師父甚麽時候可以參話頭,他師父說「您繼續念佛,把它念到做夢也可以念,您就可以了。」因為他的資質比較高,用功到可以念到做夢也在念佛。師父說:「現在可以了,可以開始去參念佛的是誰,不要問我,去問自己,不知道去念佛。」

禪宗的寺院容納很多真言跟咒語,就像放焰口時念的尊勝咒,一三五早課時的愣嚴咒,每個月大悲懺會念的大悲咒,還有二四六的晚課時念的十小咒等。也是說明禪宗融合其他宗的長處跟用處。

漢傳禪佛教的範圍是含攝整體的佛法,漢傳禪佛教它的廣大包容性,持久的普及性和高度的適應性,適應中國文化,普及於中國社會。因此師父相信它也可以適應跟普及現代世界各地多元的宗教和文化,又能消化、融合多元文化而成為人間性的共同文化。禪佛教從人類的立場看解脫道,這是為甚麽師父那個時代提「人間淨土」。19世紀中國的佛教都會談鬼神,寺院都放很多神像,大家都弄很多不清楚佛、菩薩、羅漢、觀音、媽祖、釋迦牟尼佛到㡳有甚麽不一樣,因為都混在一起。所以當時才會說,那個時代把人的立場提出來,比較容易理解,用人的立場來看宗教,比較不會被神化,靈異化或鬼神化。是站在人的本位上修解脫道,來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所以在漢民族的社會裡受到普遍歡迎而持久的盛行。其中有沒有怪力亂神、故弄玄虛。

他說:我經過數十年的薰聞、閱讀和實修,將佛教的來龍去脈釐清整合,把漢傳禪法的臨濟及曹洞兩大宗,既分流又合用,將大小乘次第禪及頓悟禪,與話頭禪及默照禪會通,立足於漢傳禪佛教的基礎上,活用印、漢、藏三大主流的各派佛學,不棄學術思想的研討,不被言教文字所困囿,又因我們承繼了中國禪宗臨濟及曹洞兩系的法脈,所以名之為「中華禪.法鼓宗」

師父將漢傳禪佛教做一些整理,把觀念跟方法做一些轉換,再給個新名字做中華禪,字面看它是一個理念,一點宗教的味道也沒有,但我們知道是包含在裹面。就像現在有很多醫藥,本來良藥苦口,但現在很好吃,有各種各樣的味道,就是換了一個包裝讓現代人更容易接受,來推行佛法,來推動法鼓山的理念,就是以僧人的品質去教育,然後辦理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個教育來達成傳承的理念。這是目前法鼓山所提倡的。

為甚麽提出在法鼓山要有中華禪法鼓宗?第一,因為法鼓山的禪法是有臨濟跟曹洞兩宗,這是聖嚴師父他傳承自他的師父。第二,指導學者,則仍可單傳一脈或兩脈並傳,就是說可以選擇只學習臨濟宗或曹洞宗,也可以把它們都學習。換句話說,可以專修話頭或默照,或同時都專修。第三,修學的人來講若能於其中一流得力,則另一流亦必得力,所謂「一門通,門門通」。

法鼓山的禪法是整合了印度和漢傳佛教幾個宗派,參考現代韓國、日本、越南的禪法,還有南傳的內觀法、藏傳的次第法;日本禪法的優點是來自於學術,以西方人的學術方式整理佛法;越南則是把佛法生活化,藏傳的是次第,師父把它們重新整理之後,使得禪法承襲傳統禪法又有創新,所以他要重新立宗。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將傳統的話頭和默照禪整理後,除了保持頓悟法門的特色,也在頓中開出次第化的漸修法門。我們禪宗不是講次第,它是講頓悟。我們現在有一根針,然後用布包起,針穿過後會有一個洞,這是頓悟。另外一種是布包住鐵球,因為鐵球太大沒法通過布包,要磨一段時間變成針後才可穿過,因此洞會變更大,這是漸悟。師父他做事是有次弟,他會告訴您第一步是甚麽,第二步是甚麽,第三步是甚麽。中華禪法鼓宗的禪修有四個層次:散亂心、集中心、統一心、無心。

為甚麽要有一個中華禪法鼓宗?第一是它與義理之學是互通的,為甚麽要講義理之學?因為在這一個時代呢,大家都以為禪宗不用看資料。好像有些公案開悟都很神奇,大家以為只要拿一塊石頭,再把它敲一聲「咚」 就開悟了。可是觀念跟義理知識都是非常重要。

第二是與世界佛教會通,並且接納發揮世界各系佛教之所長,師父所創辦的中華禪法鼓宗,希望綜合印度佛教、以及南北傳之間的佛教。因為對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跟南傳佛教的認識不足,中國人分不清佛教、道教、民間信仰和瑜伽,這可參考《正信的佛教》跟《學佛群疑》,暸解這些宗派有甚麽不一樣,建立法鼓宗是目的回歸佛陀的本懷,即根本思想。

第三個目的就是要立足於漢傳禪佛教的基礎上,不棄學術思想的研討,也不被言教文字所困囿。如果只有學術,就變成高雅高層次地討論,沒辦法用到佛法,雖然需要理論去支持,也要實踐及應用。另外是不被言教文字所困囿,禪宗是我們去修行,把自我打掉,變得愈來愈整齊,最後跟哲學家一樣「我思故我在」,其重點是要活用。 

第四個目的:「提出「法鼓宗」之目的,可說是為了期勉法鼓山的僧俗四眾,以復興「漢傳禪佛教」為己任,擔負起承先啟後的使命和責任,以利益普世的人間大眾。」 


常寛法師2019.05.14講于香港 / 郭演貝筆錄